△小伊利法特·布朗在日本冲绳拍摄达盖尔银版照片时的情景,石版画,见于霍克斯编纂《美国海军舰队远征中国海与日本纪行》,1856年。
但是,日本人尝试使用达盖尔式摄影法拍照是在1848年长崎的一名商人进口了第一台相机之后。尽管如此,直到1857年,日本摄影师才拍摄出称得上成功的达盖尔法摄影作品,而一年之后,日本也出现了首幅由日本摄影师拍摄的火棉胶湿版摄影作品。
到了19世纪70年代中后期,日本主要的城市开始出现专业的摄影工作室,仅仅在东京地区就有100多家,而戒备森严的的皇室也开始允许皇室成员拍摄肖像。
△《带着相机的法国夫妇》(French Couple with Camera),1861年,彩色木版画印相,嘉数一山(Yoshikazu Issan)。从中可以看出,早期是外国人在日本使用相机,他们不仅为当地人拍照,还教会了人们相关技术。
和日本相比,中国国门的被迫打开则显得更为屈辱。
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中国经历了两年大大小小的斗争,并在1842年签署了近代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国门由此被迫打开。
鸦片战争爆发离摄影术发明不过1年,而据考证,中国最早的照片是法国摄影师于勒·埃及尔(Jules Itier)在1844年拍摄的澳门和广州的达盖尔法照片。
△于勒·埃及尔摄,澳门南湾,1844年,达盖尔银版照片。
然而直到19世纪60年代,西方摄影师才开始抵达中国,有规模地开展摄影活动。
其中,弥尔顿·米勒(Milton Miller)于19世纪60年代早期在香港开设了摄影工作室,拍摄了大量广东商人、满清官员和他们的家人一本正经的照片。
△弥尔顿·米勒摄,“中国女子”,1861年-1863年,在米勒的广州照相馆中拍摄,大尺寸蛋白照片。
△弥尔顿·米勒摄,“中国家庭,香港”,1861年-1863年,在米勒的香港照相馆中拍摄,大尺寸蛋白照片。
与此同时,约翰·汤姆逊(John Thomson)则拍摄了许多工人和农民的照片,并在1873年至1874年期间出版了四卷本画册,题为《中国和中国人影像》(Illustrations of China and Its People)。
△约翰·汤姆逊摄,广州的中国居民,约1869-1870年。
△约翰·汤姆逊摄,“广州的花园”,1868年。
当然,中国本土摄影师也有开设照相馆,其中赖阿芳(Afong Lai)照相馆发展得就比较顺利,从19世纪50年代晚期到20世纪一直比较活跃,其作品的艺术性也得到了汤姆逊的认可。
△阿芳自拍肖像,1869年前后,橱柜照片大小,蛋白印相,含英文签名“Afong”,及中文签名“华芳”,并题“艺术家自拍像”。
△阿芳摄,一位不知名的外国人,摄于云咸街的阿芳照相馆,1875年前后,橱柜格式照片。
△阿芳摄,“台风袭击后的香港德忌利士船坞”,1874年。
至于处于南亚次大陆、很早就被英国殖民的印度,其各种摄影门类,包括肖像摄影,都是由英国殖民者带入的,且迅速被印度商人和统治阶级追捧。
从19世纪60年代起,印度的大城市也开始陆续涌现商业摄影工作室、宫廷指定的个人摄影师以及集市上为普通人拍照的摄影师。其中,拉娜·迪恩·达雅尔(Lala Deen Dayal)创办的摄影工作室最为著名。
△Lala Deen Dayal
在这一时期,印度的肖像摄影作品大都会手工绘制印度风格的装饰。此外,印度肖像摄影作品除了在姿势、着装和内部装饰各个方面同西方摄影有着明显的不同,其他方面同西方作品比起来,并不存在所谓的天壤之别。
△Lady M Jenkins,by Lala Deen Dayal,c 1890
但这并不代表印度的摄影就是对西方摄影的生搬硬套,实际上相机在印度的使用也具有独特的风格。即使是在施加手工绘画之前,印度摄影师在一定程度上仍可以避免摄影作品的空间和维度问题。
△Portrait of Sir Pratab Singh,Maharajah of Orchla with his entourage,India,1882,by Lala Deen Dayal
总而言之,无情的历史告诉我们,被裹挟进世界的潮流只是时间的问题。
而摄影术在发明之后也成为了一种潮流,其在亚洲的发展则伴随着人们从封闭的传统转向对新科技开始接受的过程。因此,逐渐被亚洲人民接纳的摄影术,也可以视作反映亚洲国家开放姿态的一个符号。
条目注释:
1、马休·卡尔布莱斯·佩里(1794-1858),或称为培里,美国海军将领,因率领黑船打开锁国时期的日本国门而闻名于世。
2、《日米和亲条约》,又称《神奈川条约》,为1854年3月31日(嘉永7年3月3日 (旧历))江戸幕府与美国所缔结的和亲条约。签约代表,在日本方面全权代表为林复斋(大学校长)、美国方面全权代表为东印度舰队司令长官马休·佩里。条约中主要规定日本必须开放下田与函馆这两个港口与美国通商,并保证遇难船只的美国船员得到安全保障。
3、小伊利法特·布朗(1816-1886),美国人,一个有成就的达盖尔法摄影师、平版画家和艺术家,专注海洋、肖像、历史等题材。
4、《南京条约》(Treaty of Nanking),又称“万年和约” 、“白门条约” 、“ 江宁条约” ,是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 不平等条约。该约于1842年8月29日(道光二十二年七月二十四日),由清朝政府钦差大臣耆英、伊里布与英国代表璞鼎查在停泊于南京下关江面的英舰皋华丽号上签订,标志着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结束。
5、于勒·埃及尔(1802-1877),法国海关官员,中国最早照片摄影师。1843年,于勒·埃及尔带着达盖尔法摄影器材来的中国,并在工作之余开始了他拍摄中国的影像之旅。他是目前学术界公认的第一位到中国从事摄影活动的外国摄影师。
6、弥尔顿·米勒(1830-1899),是美国摄影师。1861年来华,主要在广州、上海等通商口岸活动。他的作品以表现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为主,拍摄技巧比较成熟。
7、约翰·汤姆逊(1837-1921),英国人。他不是最早来中国摄影的西方人,但却是第一个最广泛拍摄并传播中国的西方摄影家,一本《中国与中国人》画册,更奠定了约翰·汤姆逊在世界摄影史上的地位,后人把他誉为摄影界的“马可·波罗”。
8、赖阿芳(1839-1890),广东人。他除了拍摄人物肖像外,还拍摄香港社会的世俗生活和风物景观,作为旅游纪念品向观光客销售。这是中国人最早的社会纪录摄影。在此以前,中国的社会生活影像,都是由西方传教士和探险家们拍摄的。赖阿芳的摄影,标志着中国摄影正式担当了记录历史的媒介身份。
9、拉娜·迪恩·达雅尔(1844-1905),印度摄影师,在孟买耶岛和海德拉巴创立了印度最著名的摄影工作室。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他也一直是海德拉巴当地宫廷的御用摄影师。
本文为Meet Camera原创作品,未经许可请勿转载。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