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雪球App,作者: 湛庐文化,(https://xueqiu.com/7073538130/147237721)
大海,是广袤的、深邃的、温柔的、狂暴的、丰饶的、荒凉的;是母亲、是情人,是文明的摇篮和坟墓,是残酷的统治者也是混沌的孕育者;是一切狂野奔放的想象力栖居的幽深,也是爱与美的女神身披黎明乘着浪花泡沫而来的诱惑。
人类依循远古本能而眷恋海洋,畏惧海洋。
海洋汇聚了地球上最丰富也最奇特的生态环境。
图片来源:BBC
无数生命在海洋中繁衍,无论是远古的孑遗,还是年轻的物种,都是宏大生命故事的一部分。
图片来源:BBC
《极端生存》这本书向我们展示了海洋鲜为人知的一面。书中讲述形形色色的海洋极端环境下,各种生物为了生存大显神通的故事:
在“速度之最”里,你可以看到,飞鱼用高达30公里以上的时速,飞出海面逃避追踪;
在“长寿之最”里,你可以了解到,灯塔水母怎么不断返老还童;
在“古老之最”里,你会惊叹,几亿年前的活化石生物——鲎(hòu),凭借远古时代那副身体结构存活至今;
在“旅程之最”里,你会发现,鲸鱼是海底的长跑高手,每年迁徙长达8000公里;
在“高温之最”里,你会认识一种延胡索酸火叶菌,它可以在高达121℃的深海高温环境下,存活一小时。
在各种极端环境下,海洋生命为了生存不得不采取的疯狂的生存策略,这会让你忍不住联想到人类社会里的竞争场景,同样都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读懂了自然界的生命法则,就能更好地读懂你所在的环境。
就比如这场遍及全球的新冠疫情,对所有的行业、企业和个人来说,就是一场极端的生存考验。这本书可以帮助你拓宽视角,从生命的极端生存策略里获得启发,做到把极端环境作为自我进化的一个机遇。
《极端生存》中的一章,讲的是鲸鱼这样的庞然大物死去之后,它的尸体被称为“落鲸”,也叫作“鲸落”。落鲸的周围会逐渐形成新的生态,让这片海域变得更加生机勃勃。
1
落鲸的绿洲
海底热泉并不是深海唯一充满意外生机的绿洲。只要有资源,生命就会绽放。并不是所有的底栖生物群都靠化学合成为生。在数千尺以上、阳光充足的海域有着爆发般的生产力,一些底栖生物会依靠这些生产力输出为生。
表层水域的碎屑、有机组织的碎片、藻类的片段以及排泄物,这些白色的碎片孤独地从表层水域慢慢旋转飘落,于是有人异想天开地为之取名为“海洋雪”。海洋雪的降落可能会花几个星期,而且大部分都会被上层水域的生物消耗掉,并不会落到海底。细菌是这些涓涓细雪的主要受益者,不过海洋雪抵达海底以后,就会成为海底食腐动物的宝贵食物资源。
不过无论如何,海洋雪对于较大的动物来说是一种贫瘠的食材,通常也无法支持密集、丰富的生物种群。
不过,海洋深处的蠕虫偶尔也会获得一顿大餐,就如同中了彩票大奖,一头死去的鲸鱼就是海底的一片“绿洲”。
鲸鱼的下场和海洋雪完全不同。它们会为海洋底部的生物提供大块的肉,而且是同一个地方的一次性供货。最大的鲸鱼游弋在开阔的海洋中,所以它们往往会死在冰冷的深水中。当它们软塌塌地撞到泥泞的海底,清道夫们就开始工作了。
最先到达的是一队盲鳗、鲨鱼以及乌贼。不知何故,它们总能在广阔的大海中一下子找到鲸鱼的尸体。这一神秘的过程相当于要在半夜里,从巨大的机场中找到唯一一家开门的咖啡馆。在几个月的时间内,体重超过几十吨的鲸鱼尸体身体上的软组织就会被取食殆尽。
但真正的底栖生物——软体动物、蠕虫、甲壳动物,并未到场,撕扯尸体的是快速移动的游泳动物。这就是“游动的清道夫”阶段,是分解落鲸的三个阶段中的第一阶段。
鲸鱼的肉被吃光以后,下一场宴席就开始了。第二阶段是机会主义者阶段,底栖清道夫开始占领鲸鱼的尸体。这一阶段由甲壳动物和多毛蠕虫构成,不过也有第二波游动的捕食者赶来逗留,它们对鲸鱼视而不见,转而以没有移动能力的底栖清道夫为食。接下来的几个月甚至数年里,这些清道夫的群落以及它们的捕食者寄生在鲸鱼尸体上,直到最后,鲸鱼只剩下一具庞大的骨架。
在第三个阶段,也就是最后一个阶段里,这个看上去忙碌而又可怕的坟场会转为一片繁荣的绿洲。尽管鲸鱼的肉早已不复存在,它的骨头中还有宝贵的油脂。这次由细菌带头,将骨质溶解,然后将其中的油脂大快朵颐。这些微生物不是古菌,但它们采取了古菌贯用的化学合成方式,使用溶解硫酸来消化鲸鱼的骨骼。
落鲸形成的“绿洲”在海底生态系统中起着特殊的作用,这种作用也许一直都被低估了,它们也许是更大的绿洲之间的跳板。
海底热泉的存在是短暂的,它们不久就会停掉,有时这个过程仅持续数年。这些喷口之间相距数千公里,只有反复无常的地壳才有发言权。由于一些物种在全球各处的海底热泉都有分布,所以一定会有一些勇敢的个体跨越荒芜去占据新的领地。落鲸也许填补了其中的空缺:微小的孤立生物群,它们和海底热泉处的生物类似,生活在更为稳定的海底热泉之间的湾地中。
据科学家推算,在任何时刻,海洋中的落鲸数量大约有50万只,它们分布在最大的迁徙路线上,每隔几公里就有一只。它们是哨所,是驿站,黑暗中的旅客们在这些地方定居、繁殖,在它们死后,它们的后代会进一步向沙漠深处行进。
如果深海中的生物总是集中在海底热泉或落鲸的位置,那么它们的存在就会面临一个令人不安的问题。捕鲸会给深海生态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据保守估计,人类已经消灭了3/4的大型鲸类。从这一可怕的数字中可以推断出,现在的海底落鲸可能只是过去的一小部分。这些“绿洲”过去有很多,现在已经变得稀少。在几个世纪里,通过捕杀大型鲸类,我们已经严重地影响了依靠鲸类尸体的生态系统,使这些生物陷入了饥馑,导致生态系统发生了根本改变。
如果有一天,鲸鱼这个物种消失了,“落鲸”这种庞大而温柔的奇迹也将不复存在。
2
食骨蠕虫,活在骨头上的僵尸生物
2002年2月,蒙特利湾水族馆研究所的一位科学家罗伯特·弗里琴霍耶克在离岸的深处海沟中发现了一头落鲸。弗里琴霍耶克驾驶着遥控的潜水器“蒂伯龙号”,在两公里以下的海底台阶上发现了这具灰色的鲸鱼骨架。尽管保存完美,在“蒂伯龙号”的灯光下,骨架却没有显现出典型的蛋壳白色。它是苔灰色的,覆盖着一层神秘的红色生长物。
靠近以后,弗里琴霍耶克发现这些红色是数百根红色细丝,尽管海水是静止的,这些细丝却在慢慢晃动着。被金属爪碰到以后,它们迅速缩到一片无形的灰色中。这明显不是植物。将样本带到水面以后,这只无畏的小机器人向科学展示了一个全新的物种:食骨蠕虫,一种生活在骨头上的僵尸蠕虫。
落鲸生物群的多样化程度很高。一片“绿洲”可能有多至200个物种。
食骨蠕虫在其中鹤立鸡群,因为它们古怪得令人瞠目结舌。食骨蠕虫的拉丁名称翻译过来就是“吃骨头的鼻涕花”,这么形象的分类名称实属少见。食骨蠕虫像是一块颜色鲜艳的不规则凝胶状组织,体积如指甲盖一般大小,看上去像极了打喷嚏之后在纸巾上留下的鼻涕。食骨蠕虫像一根细长的柄状物一样延伸到水中,形状奇特,像鳃一样吸收着氧气。
食骨蠕虫没有口,也没有消化道,和它的近亲巨型管虫一样,也依靠共生细菌生存。但是,巨型管虫靠吸收海底热泉的硫化物为生,而食骨蠕虫则从鲸鱼的骨头中汲取营养。凝胶般的身体掩盖了食骨蠕虫最重要的生存工具——下侧特异化的卷须。和小型钻头一样,食骨蠕虫的根无情地穿透骨头。一种强效的酶能将海水变为强酸,同时触须开始像树根一样分支,将脂质吸出来,输送给食骨蠕虫体内的共生细菌。
这一切组成了一件高效的进食机器。食骨蠕虫的群落在鲸鱼骨架上蔓延,在上面钻满了瑞士奶酪一样的微小孔洞。它们比单独的细菌进食的速度更快,用不了多久,骨架就开始碎裂,像破碎的大理石一样散落在海底。
这些小小的“鼻涕花”还有一件事令动物学家惊奇不已。一直以来,人们从未抓获到成年的雄性食骨蠕虫,结果答案非常简单:成年雄性食骨蠕虫根本不存在。只有雌性才会长到真正性成熟,雄性只能长到被阻碍的幼虫阶段。这些雄性几乎肉眼不可见,它们被迫成为生产精子的机器,为体型比它们大许多的雌性服务。典型的雌性会将几十只雄性拥在身边,保护着它们,让它们为卵子受精。雄性不吃东西,它们靠出生时携带的卵黄度过自己短暂的一生。
一开始生物学家认为,食骨蠕虫似乎需要靠落鲸才能生存下去,它们的特异功能似乎太过专一化,无法利用其他食物来源。不过科学家在实验室里观察到,这些食骨蠕虫会利用牛和海豹的骨头生存,更诡异的是,在史前海洋中鸟类的化石上面,也找到了这些食骨蠕虫的“根”留下的管道。最近,格雷格·劳斯和同事将鱼类的骨头丢到深海中,看看它们会吸引到什么样的生物。食骨蠕虫如期而至,展现出了出乎意料的积极性。海底是一个无边无际的墓丛,食骨蠕虫不知疲倦地在这里工作,清扫着黑暗的厅堂。
以上内容来自湛庐阅读APP韩焱精选专栏。欢迎收听《极端生存》的全本有声书。也欢迎你在APP评论区留言,分享你的精彩观点。更欢迎你把专栏内容转发给自己的朋友。
·韩焱精选·
湛庐创始人韩焱老师将用专业出版人的视角,每天为你推荐一本好书。专栏将用一条音频,一段文字,解开你的阅读困扰。和你一起亲自阅读,与最聪明的人共同进化。
End
新媒体编辑/Tammy
RECOMMEND
推荐阅读
//湛庐文化//
扫码即可关注湛庐文化,
与最聪明的人共同进化!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收听本期音频